論家長自我成長的重要性

廈門心理咨詢-德仁心心理咨詢機構:論家長自我成長的重要性
無論是成為更好父母的期待,還是出于職業(yè)發(fā)展的需要,我相信幾乎所有成年人都有繼續(xù)成長的渴望。但現(xiàn)實中,能保有終身學習能力,不斷自我迭代的成年人并不多。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沒想清楚自己為什么要學習、要成長。談父母的自我成長,需要先從為什么要成長談起。
1、 孩子的表現(xiàn)是父母的鏡像。
毫無疑問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,因為孩子從出生起,大腦中負責模仿功能的鏡像神經元就開始工作了。對于嬰幼兒,模仿是其最重要的學習方式。而父母和家庭又是孩子最初的環(huán)境,自然成為孩子模仿和學習的對象。我們常常說:在父母打罵中長大的行子,容易崇尚暴力;在父母羞辱中長大的孩子,容易自卑懦弱;在父母抱怨中長大的孩子,容易怨天尤人;在父母賄賂中長大的孩子,容易唯利是圖;在父母恐嚇中長大的孩子,容易畏首畏尾,是有一定道理的,因為父母的坐臥起念、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學習的對象。我們隨時隨地在向孩子展現(xiàn)著我們自身的教養(yǎng),也在向孩子傳遞著我們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的教養(yǎng)。而孩子的行為的改變,往往只是父母態(tài)度改變的副產品。我們常說,生活即教育,父母過什么樣的生活,就是給孩子什么樣的教育;父母生活的界限,就是孩子受教育的界限。那么家庭教育可以簡單概括成一句話:期待孩子有什么改變,先讓自己成為那個改變;期待孩子成為什么人,先讓自己成為那種人。一方面是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示范,同時因為我們自己都做不到改變的時候,我們也不可能知道改變需要什么,不知道通過什么方法和路徑讓孩子擁有這種品質或能力,所以父母自身不成長,是很難給予孩子建設性的幫助的?!罢瘴艺f的做,但千萬不要學我的樣子”,是今天很多父母教育孩子容易走入的誤區(qū)。我們常常用暴力手段去教孩子文明表達,用情緒失控去教孩子心態(tài)平和,用粗魯的方式去教孩子禮貌,用聽話服從去教孩子獨立思考,正如美國著名哲學家、歷史學家威爾·杜蘭特在《落葉》中所寫:“他(孩子)都是通過模仿來學習的,不過他的父母卻以為要通過說教來讓他學習。他們教他彬彬有禮,卻會打他;他們教他言語溫和,卻會沖他大喊大叫。他們教他不要過分重視錢財,卻在他面前因為分配收入而大吵大鬧。他們教他誠實,卻用謊言來回答他提出的深刻問題。我們的孩子模仿我們,從而告訴我們真正的我們是什么樣子,由此讓我們受教?!比欢⒆幼罱K是通過父母做了什么,而不是說了什么來學習的。言語的說教和灌輸,太過抽象,不侵入孩子的感受。真正優(yōu)秀的父母是把給孩子講的道理變成自己的生活方式,活出來給孩子看,而不是講給孩子聽。
2、 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顧好孩子。
我經常出差,在飛機起飛前都會聽到飛機上放的一段安全提示:當機艙內遇到空氣失壓時,在你座位正上方的氧氣罩會自動脫落,這時候在你幫助別人戴氧氣罩前,一定先把自己的氧氣罩戴好。為什么不是先給我們旁邊的小孩戴上,再給自己戴呢?因為只有照顧好自己,才有能力去照顧好別人。我們常常說“愛人如己”,沒有“己”,沒有“自我”,做不到悅納自己,成長自己,便沒有力量去接納、滋養(yǎng)和愛別人。作為父母,我們給不了孩子我們沒有的。唯有先做到自愛、自尊和自信,才可能給孩子全然的接納、尊重和信任。我也經常聽到一些父母抱怨,有了孩子之后,自己的生活變得一團糟。其實這些總是抱怨孩子讓自己不幸的父母,沒有孩子生活的也一樣不會好。因為育兒觀只是一個人價值觀的一種體現(xiàn),育兒方式反映出的是我們的為人,我們是什么樣的人,就會怎么對待自己的孩子、伴侶和自己的工作和生活。看似孩子給我們制造的種種問題,其實都是我們原本就有的,只是借由孩子看的更清楚。面對同樣的問題,卻有不同的借口。同樣是養(yǎng)育孩子,有人迷失了自己,有人完成了超越。所以,作為成年人的父母,比思考如何教育孩子更重要的,是要想清楚,我們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,要過什么樣的生活,要完成怎樣的成長。
3、負起對自己生命的責任。
前兩點,我說的是父母的自我成長,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教育子女。但最重要的一點,父母的自我成長,本質上是對自己生命的責任,跟孩子沒有關系。我們知道,生命的過程,就是做自己,成為自己的過程。而自我實現(xiàn)是每個人人生的最高需要。那么父母作為一個獨立的“人”,就不該把自己的存在感、安全感和價值感,把自己的快樂、幸福和成功建立在孩子身上。真正優(yōu)秀的父母立足做最好的自己,以身體力行的示范,讓孩子看到什么是成就自己的人生,對自己負責,讓自己成為孩子的驕傲,而不是自己混日子,卻天天逼著孩子“贏”過別人,出人頭地,功成名就,成為父母的驕傲。我聽很多父母都說過類似“爸媽沒本事,咱家全靠你了”的話,當我們把家族榮耀的責任推給下一代時,想沒想過下一代也可以學我們把這份責任推給他的下一代,結果一代不如一代。現(xiàn)實中,我們也看到很多人前半生為父母活,后半生為孩子活,這一輩子就沒真正意義上為自己活過。更可悲的是這被作為一種美德謳歌,代代周而復始。我一直認為,對父母最大的孝敬,對子女最好的教育,對家族系統(tǒng)最大的貢獻,就是每一代人都負起成就自己的責任,活出自己的幸福和精彩,讓一代更比一代強。一定不要忘了,除了作為子女、父母、伴侶、朋友、同事等身份外,我們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身份——自己。我見過很多非常優(yōu)秀的父母,他們反而沒把太多心思花在教育孩子上,更多談論的是社會、事業(yè)、人性、哲學、歷史、科技、審美、藝術、環(huán)保、自然等等。因為他們知道,真正決定我們教養(yǎng)方式的,不是那些育兒“術”,而是他們自己是什么樣的人,是他們的信念、價值觀和行為準則。至于對孩子的影響、熏陶和教育,都只是做好自己的衍生品。
孔子曾說過說“古之學者為己,其終至于成物。今之學者為人,其終至于喪己?!睙o論是孩子的學習,還是父母的自我成長,都應該以提高自身修養(yǎng),完善獨立人格,促進內在自由為目的,這就是“為己”。為了孩子,可能是很多父母學習和成長的初始動力,但也恰恰是很多父母知而不行,不能持續(xù)成長的原因。因為一個人為另一個付出久了,自然會生出犧牲感和期待,進而變成了越界的控制和失望后的怨恨。而最終,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滿足另一個人的所有預期,能接受另一個人的完全控制。所以我一直倡導,父母要為自己而學。如果學習是為了自己,就會把工作、生活、育兒、旅行、讀書、交友等都視為“育己”的途徑,讓自己的今天比昨天更好一點點。那么就不會急功近利地去改變孩子,也不會輕易地放棄學習,而能持續(xù)地成長、持續(xù)地行動,并且這種進步是沒有止境的,不會因為孩子的問題解決了就不學了、不做了。當我們能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時,在能力和格局上,對自己的生活、工作、育兒等方面也都會有一個更好的促進和提升。這就是我常說育兒即育己,育己即育兒,它們是一體兩面,相互促進的。父母立足做最好的自己,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。孩子受到好的教育是結果,不是目的。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,也是父母自我成長的過程。愛,是為了另一個人,而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。
作者:王人平
鄭重的聲明:本網站中轉載的一切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!若未能找到原作者和原始出處,還望諒解!如原作者看到,如覺侵權,一定在第一時間刪除!衷心感謝原作者!
關注心靈健康(預約) 0592—5515516
關注心理健康(團體輔導)15305020431
心理官方網:?http://jixiaozhu.cn
企業(yè)微博網:?http://e.weibo.com/xmxljg
企業(yè)博客網:?http://blog.sina.com.cn/xmxljg
機構地址:廈門思明區(qū)嘉禾路337號中關委大廈1108室
溫馨提醒:為了保護當事人隱私,本版案例細節(jié)均經過處理,請不要對號入座。